旅游文化创意

        一、文化旅游概述

        低碳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优先发展的“绿色朝阳产业”。党中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我国大力扶持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模式,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升级和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旅游的项目和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含量,于是除了常规旅游项目外,还有许多为满足专门目的开展的旅游活动,如:汉诗旅游、历史探秘旅游、书法学习旅游、围棋交流旅游、名人足迹寻访旅游、民族风俗旅游,可谓种类众多,文化深厚。这类旅游活动就被冠名为文化旅游。其特征是有明确的求知目的,通过旅游有目的地学习某种专业, 研究发现对这一专业的现状,发展和运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使得参加这种旅游活动的人,在这一专项领域,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以便更好的施展才干,提高技能,有所作为。

        生态旅游是一种返璞归真、追求生活环境和对自然、山林有明显指向的休闲旅游;是一种依赖环保、追求环保的审美旅游。结合本项目的周边环境,从水体湖泊、沙地到草地多元的生态景观出发,重点打造生态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观和参与中提高其情趣和环保意识。提倡、培育和发展这种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是本区块赖以发展的基础与根本,把生态旅游作为本项目第一重要的旅游产品进行打造,常规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传统的旅游形式,市场竞争已经十分激烈,只有创造出新意才能吸收更多的旅游者。根据项目周边现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利用利用钟祥明显陵这一独特资源,结合本地民俗文化,开发一条体验王爷休闲历史的文化轴线。它可以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方向。

        二、文化旅游策划原则

        文化旅游策划的原则主要有六个方面,分别是持续原则、精品原则、市场原则、特色原则、网络原则和滚动原则。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在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包括与景观质量发生冲突时,以生态质量优先;整体优化、容量控制:对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规划,接待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

        对于旅游规划项目的建设一定要有精品意识,主动营造旅游精品,做到“精心规划、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服务、精心管理”六个“精”,向高品位要效益,向高质量要市场,向品牌要竞争力,达到一流水平,重要的景观既要求第一,又要求唯一。以区域的相应吸引力研究市场范围与层次,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规划建设项目。贯穿以人为本的精神,使旅游区无论从硬质景观环境,还是软性动态项目,都着意于情景性、归属感、亲和力的营造,使游客在体验观览的同时,享受到高品质的游历体验。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所在,要从“中国三皇五帝游”、全省旅游大系统的全局出发,突出特色,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体现区域互补、项目互补、功能互补、产业联动的战略思想。旅游景点的开发不能单独考虑,要与 周边的景区景点配套,积极参与省内外旅游协作体,形成优势互补的旅游网络系统。一次规划,分步建设,动态调整,逐步到位。边开发,边运营,根据资金和市场的状况,分期逐步实施。旅游区的硬件与软件相匹配,行、游、住、食、购、娱与安全、卫生设施,旅游资源开发与客源市场开发,旅游设施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等均需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留有充裕的建设空地,以备将来发展需要。



        三、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2.主题园、风情村(镇)和街区,如凤凰、周庄、阳朔西街(从开发手段上属于“原生自然式”)、西安大唐芙蓉园和不夜城(“复古再现式”)、台湾九族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文化村(“集锦荟萃式”)、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原地浓缩式”)。

        3.表演,如丽江《纳西古乐》、郑州《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各地《印象》系列。

        4.嫁接,主题化——主题酒店、主题餐厅、主题度假村,如苏州网师园的“古典夜园”、北京“傣家村”餐厅、台湾的大唐温泉物语(唐文化)、广东河源的御临门温泉度假村(巴厘岛民俗文化)、北海的海景桃源酒店(木雕文化)。

        5.节庆,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本意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巧妙营销、强力营销。要有文化营销意识,例如制造媒体热点事件,努力争取国家和世界有关荣誉,争取进入课本教材,争取列入影视场景。宝鸡法门寺通过佛指舍利巡展港澳台大型活动以及中央电视台系列片的演播成功地扩大了影响力。对于经费有限的文化旅游景区,低成本的网络手段要积极运用。德庆龙母庙采用了短信营销策略,对于宗教文化旅游景点是一个创新。要细分市场,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存真:尊重历史,不戏说,可以再现,但是不一定全盘恢复。例如柏林墙,保留一段即可。要修旧如旧,尽量用传统材料和工艺。

        2.做深: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文化旅游要像讲课一样让游客通过游览完全了解那段历史——前因后果、大小人物、喜怒哀乐,要注意用细节打动游客。



        3.活化:不但要把虚的文化做“实”,让游客能够直接看到,而且要做“活”。不能够简单地放几个雕塑、摆几个玻璃柜子和凳子椅子。中国的博物馆之所以不受游客欢迎,原因主要就是没有活化文化,要通过演出、互动、声音、影像等让人感受文化。

        4.延展:要把文化旅游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发利用,不能搞纯粹的“门票经济”,不能局限在静态观光层面,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品、参与性娱乐。



 

        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手法

        从国际国内的发展实践看,文化旅游产品应当有一定的规模,尽量集中布局,“小弱散差”的状态是难以吸引游客的。在区位市场有潜力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做出规模。如何“借题发挥”、做大做强?可以采用四大手法:

        1.归“类”:从点做到类,抽象化。如胡雪岩的题材,他属于徽商,可以做徽商的文章;黄埔军校,可以做出世界军事的文章,结合介绍世界著名军校。

        2.扩“面”:从点做到面,如广西壮族一些地方的铜鼓文化,可以做出全国或者世界鼓文化的文章。

        3.延“线”:把点拉长出它的发展历史链,如宁波东钱湖的宰相石碑遗存做出南宋石刻公园,介绍中国石刻发展历史。一个古海港,可以做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风情、航海贸易发展史的文章。

        4.拓“链”:形成产业链,如梁祝故里,可以利用其民间故事,做出婚庆文化产业,做出爱情文化产业园区。



        发展文化旅游不必拘泥于本地文化,关键是在于客源市场定位。企业投资旅游项目,应当以市场需求、投入产出为判断准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要引导投资商提高文化水平和市场经营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投资商懂文化不懂经营,搞成博物馆自己孤芳自赏;或者就有经营意识不懂文化,没有做出精品。做旅游必须懂旅游,懂旅游必须多旅游。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暂无